为什么高价最终会打败低价?
在对抗性竞争中,高价经常被低价搅得心烦意乱甚至胆战心惊,LED产业内这样的情况也不少见,降低价格是LED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当前环境下,提高市场占有率的一种惯用手段。但低价最终总是难敌高价,甚至在高价面前一败涂地。奥妙何在?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关于定价高低,低价搅局的文章。
高价打败低价是常态
曾经有一个业务员问老板:“市场上有一个小厂,价格很低,很难对付,怎么办?”老板反问道:“既然这家厂这么厉害,为什么一直是家小厂,而我们却是大厂呢?”
实际上,低价在市场上通常只是扮演着“搅局”的角色。在对抗性竞争中,高价经常被低价搅得心烦意乱甚至胆战心惊,但低价最终总是难敌高价,甚至在高价面前一败涂地。
我们经常发现,市场上销量最差的商品,通常也是价格最低的商品。除非有绝对的成本优势和产品结构优势,低价不再是常规竞争手段,而是战略竞争手段。在常规的价格竞争中,低价经常被有经验的营销者视为绝望者的“救命稻草”,而且往往也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价格高低不是一个纯粹的定价问题,而是营销的核心问题。价格以及围绕支撑价格所开展的营销活动,构成了营销体系。低价还是高价,其实是推销与营销的区别。
我们经常看到,低价决定了营销的核心要素只能是价格,因为低价无法支撑其他。高价决定了它的营销活动丰富多样、服务全面系统、附加价值更多,这是由价格所产生的政策空间决定的。
高价打败低价是市场的常态,低价打败高价是个案。当然,产业集中过程中战略性的价格战是例外。营销是把价格卖出去,学会卖价格才领悟了营销的真谛。大众对于价格的“常识”,恰恰是营销专业角度的误区。
无论什么价格,都需要相应的营销活动证明这个价格的合理性、正当性,获得价格认同(是否值这个价钱)。但这恰恰是很多人的认识误区。很多人理解的是:高价是需要营销活动来支撑的,而低价不需要,因为低价本身就是证明。
我们经常看到,“裸价”上市基本上是失败的。所谓“裸价”,就是价格到底,除此之外,没有营销费用。“裸价”上市的产品,除了上市之初可能在渠道引起一定影响之外,基本上很难在消费者中产生影响。
消费者的购买必须建立在他们对产品的认同基础之上。这种认同源于包装、价格、消费体验、市场推广、品牌传播等。产品上市之后,除了包装和价格的认同之外,其他认同方式都需要一定的营销支持。
价格认同有两个概念:一是价格本身,即价格高低,这种认同不产生购买行为;二是价格与价值的关联,即产品是否值这个价格,这是价格与价值的差异。
低价本身只产生第一种认同,不产生第二种认同。第二种认同是消费体验和市场推广之后所产生的认同。
价格认同不是源于价格本身,而是来源于证明其价值的营销活动。而营销活动需要营销政策支持,这政策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有人认为,大企业的营销政策好是因为企业资源多,这是误解。初期的政策投入,只不过是资源的预支,不是无偿使用,是要通过预留价格空间和未来的销量偿付的。
正确的价格思维是:新品上市时价格要稍微高一点,然后把利润空间预支出来,用于开展营销活动,以营销活动来支撑消费者对价格的认同。所谓的营销就是销售价格,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我们不能由此推论价格越高越好,而是需要做好价格与营销费用的平衡。因为越是高价,你越是需要投入更大的力度来保障价格认同。
除了那些有战略性成本而产生战略性低价的特例之外,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基本现象:价格与企业的营销能力成正比。当然,我们很难推测到底这是因为价格低而丧失了营销能力,还是因为营销能力低而不敢定高价。
多数情况下,价格与营销能力两者呈互为因果关系,因为营销能力低,所以不得不定低价;因为价格低,所以缺乏费用支持而表现为营销能力低。
有些企业虽然价格低,但初期的营销活动做得大。在早期,这种做法可能迅速见效,有可能成功。然而现在,市场门槛已经很高,这种“短平快”的打法已经不灵了。
做市场,要求持续投入,没有长期的政策支持是很难的。很多人在竞品短期的低价面前沉不住气,乱了方寸,被诱下水。市场的正常现象却是:低价你方唱罢他登场,而高价者岿然不动。
高价背后的活力
市场活跃度比价格更容易引起消费者关注。低价产品往往是沉默的,高价产品往往是活跃的。
在终端市场,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畅销的产品往往并非价格最低的商品,也不是品牌知名度最高的商品,而是市场表现最活跃的商品。
在终端市场,存在“品牌相似”现象,即进入终端陈列的品牌基本上都是得到市场认同的品牌。甚至在终端市场还存在“品牌覆盖”现象,即商业品牌“覆盖”制造商品牌,也就是说,只要终端认同,消费者也会基本认同。
在终端市场,商品很丰富,品牌认同度整体很高,谁的表现活跃,谁就更容易引起消费者关注。消费者关注度才是消费者购买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中国现实的商业生态之下,被关注是需要费用的。厂家交费,商家给你终端表现的机会。目前,终端最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促销和推广,这些都是需要花钱的。终端收取的各式各样的费用,实际上是厂家竞争终端表现的结果。厂家舍得花这些钱,证明终端表现是有效的。
终端活跃度除了引起消费者关注外,另外一个效果就是让消费者“占便宜”。便宜不同于“占便宜”,当消费者问“能否便宜一点”,不要误解为只要价格低一点,消费者就会购买。
其实,消费者这句话传达了两个含义:第一,认同产品和价格,有购买意图才想“还价”;第二,希望在此价格基础上“优惠”一点,优惠可以加大购买决心。消费者表达的“优惠”含义,经常被误解为“便宜”,其实,优惠是“占便宜”。
让消费者“占便宜”,实际上意味着企业有两个定价步骤:一个是显性的定价,价格通常高一点;另一个是隐性的定价,把成交价降下来。这个过程能给予消费者“占便宜”的感觉。
如果只有一个定价步骤,消费者不会有“占便宜”的感觉。在终端搞的各项促销、推广活动,抛开活动主题的掩盖,实际上是为了让消费者产生“占便宜”的感觉。那些主题,只不过是为了“师出有名”而已。
高价的推力
新品上市,价格是认知手段。产品建立知名度后,价格才是竞争手段。
新品上市,辅以大力度的传播,获得这种待遇的新品并不多,多数新品是默默无闻地上市。新品上市,消费者缺乏消费体验,凭什么对产品做出判断呢?要知道,如果消费者无法做出判断,消费者是难以做出购买决定的。
中国古话讲“一分价钱一分货”,而不是“一分货一分价钱”。对于没有消费体验的人来说,价格是品质的标签,而不是相反。
新品上市的价格,往往不是用于销售的,而是用于为产品定位的。高价传递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定位。
当然,高价不一定直接让消费者产生高品质的感觉,但低价却很容易让消费者形成低品质的印象。
对于渠道商来说,最关注的与其说是价格,不如说是价格空间,即利润。
在现实销售中,我们看到对价格最敏感的其实并非消费者,而是渠道商、业务员。渠道商与其说是对价格敏感,不如说是对利润敏感。当一个渠道商要求更低价格时,他其实并不打算低价卖出去,而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毛利。
有些操作能力比较强的渠道商拿到低价产品后,在高价出售时,可能还会自己做一些营销推广活动。营销能力差的渠道商,如果拿到低价商品后顺价销售,后期通常还会再向厂家要政策。
在渠道销售中,厂家不仅要制订出厂价,也要制订价格体系,价格体系就是毛利空间。价格太低,意味着渠道的毛利空间小;毛利空间小,意味着渠道推荐的积极性小。如果是知名商品,没有推荐或许还有人主动购买;如果是非知名商品,缺乏毛利空间就意味着丧失了被推荐的机会。
非知名商品的畅销,除了厂家的推广拉动之外,最重要就是渠道的主动推荐。如果不能成为渠道商的“首推产品”,非知名商品畅销的可能性很小。
高开低走,还是低开高走?
营销有一个基本规律:高价上市,先难后易;低价上市,先易后难。
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很容易被低价诱惑。既然能被你的低价诱惑,也很容易被其他的低价诱惑。所以,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忠诚度不高。相反,对价格不敏感的消费者,很难被诱惑,可是一旦被打动,就很忠诚。所以,低价消费者很难积累,主要是忠诚度不高。高价消费者是可以积累的,可重复消费的。
而市场的成长,就在于不断积累有价值的消费者群。
在竞争超级激烈的环境下,只有少数品牌具有涨价的能力,比如奢侈品。多数情况下,价格趋势是“高开低走”。有少数人期望低价打开市场,然后涨价,这是很理想的想法,多数行不通。
价格高开低走,其实符合消费心理学原理。按照消费规律,只有约5%的人是早期消费者,他们对价格不敏感,只对新鲜的事物敏感。
价格本身不是定位,但价格决定了消费群,消费群决定了定位,所以价格本身也具备了定位的意义。
现在IT产品上市基本上都采用了“高开低走”策略,价格“高开”就是为了筛选消费者,让这些通常价格筛选的消费者给产品定位。
价格定位,就是形成某种象征。如果这种象征是大众追捧的,那么,在价格“低走”的过程中,就可以动员更多的消费者购买,特别是让那些价格“高开”时不具备购买力的消费者购买。
以价格“高开”为产品定位,以价格“低走”扩大消费群。这就是价格“高开低走”的操作本质。
深圳市光科照明有限公司主营LED模组,LED软灯带,LED硬灯条,产品服务于全球广告制作领域客户,您的需求就是我的选择。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2023
10-31
近日,中国照明网走访了深圳市光科照明有限公司,深圳市光科照明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詹光远、深圳市光科照明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彭伟进行了接待。
2022
05-23
究竟市场上在售的LED商品质量如何呢? 日前,吉林省工商局委托吉林市工商局对标称广东中山、佛山、深圳等地28家企业生产销售的LED灯具进行了抽查检验。本次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分别检测了标志、灯功率、初始光效、功率因数、颜色特征、绝缘电阻、介强强度等指标。59组样品中有43组样品被判定不合格,不合格率为72.88%(工商部门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检测结果不代表市场流通商品的总体质量水平)。 针对抽样检验结果不合格LED灯具商品,工商部门已依法责令相关经营者予以下柜,并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问题一:标志不合格。记者从吉林省工商局了解到,此次检测的LED灯具中,最大的问题是标志(标识、标记)不合格。其中63.3%的样本中含有“标识”不合格一项。据吉林省工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LED灯未标示产品的额定电流。电气设备额定电流是指在额定环境条件(环境温度、日照、海拔、安装条件等)下,电气设备的长期连续工作时允许电流,用电器工作时电流不应超过它的额定电流,否则有可能出现发热、燃烧等危险情况。LED模块主要无来源标志、无制造商的类型符号。 问题二:灯功率不合格。据介绍,灯功率是指正常工作时消耗的有效功率,反映了产品的耗能指标,部分企业为了提高售价将小功率灯标识功率提高,与实际额定功率相差较大。 问题三:颜色特性不合格。颜色特征是反应节能灯光参数的重要指标。其中有34.7%的产品包含颜色特征不合格一项。不合格原因是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劣质荧光粉,导致灯管使用功能明显不足,不利于保护视力。 问题四:介电强度不合格。部分产品在介电强度试验中出现闪络(飞弧)或击穿现象,可能使用了质量较差的绝缘材料或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不足而导致击穿,对使用者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安全威胁。 问题五:电气强度不合格。从电气的分类看,LED日光灯属于ii类防电击类型,这就要求LED日光灯的输入到可触及件之间,以及输入到安装表面之间需要满足加强绝缘级的绝缘电阻和抗电强度要求。目前很多LED日光灯在进行绝缘电阻试验时能通过,但抗电强度试验通不过,主要是内置电源的变压器选择以及LED模块铝基板的安装位置所导致。很多企业出于节约成本或者电源效率高的目的,选择使用非隔离变压器,这就会导致内置电源的输入和输出端之间不能满足加强绝缘级的抗电强度要求。同时,由于在安装时,LED模块的铝基板与金属外壳直接接触,这就导致输入端到可触及件之间的绝缘等级不能满足加强绝缘级的抗电强度要求。 购买LED灯需要注意什么 那么,在购买LED灯具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呢?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LED灯具商品之所以存在巨大的差价,很大程度上是受亮度、抗静电能力、芯片好坏的影响,“比如说抗静电能力强的LED,寿命长,因而价格高,通常抗静电大于700v的LED才能用于LED灯。” 他建议,消费者在购买LED灯具时,最简单、最直观的办法是看商品的包装和商标,“正品LED灯的外包装上应标有额定电压、电压范围、额定功率等信息,以及品牌商标和相关认证标志。且正品LED灯外包装上的商标印刷质量较好,字体清晰,不易脱落,即使用软湿布擦拭,商标也仍然清晰可辨。而一些劣质商品的外包装上甚至没有商标及有关认证标志。” 同时,消费者可以观察自己选购的LED灯具外观是否有裂缝、松动迹象,接口处是否有被撬过的痕迹,如果有,说明该商品的质量不过关。 深圳市光科照明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广告标识,广告灯箱,广告装饰光源的LED企业,公司成立于2010年初,经过4年的发展公司年产值过千万,客户遍及中国各大省市区域,深圳光科照明是一家具有出口资质的企业,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出口额也是年年翻翻。 工厂组织架构完整,正在实施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产品质量过硬,公司有从刚刚建厂到现在一直在合作的一批忠实老客户,公司有一套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保障客户使用无忧,光科照明的经营理念是“诚信为本,客户至上”。 深圳光科照明主营LED广告模组,LED软光条,LED直条灯,产品服务于广告装饰照明行业。光科照明,携手与您同行!
2020
09-24
2017年8月底-9月初日本东京LED展,光科展团现场报道:
2017
09-04
12月初,我司与世界知名光源供应商-韩国第一大模组制造商GOQ达成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光科照明致力于广告行业光源的研发-生产-销售,愿做行业产品的发明者,而非追随者,抄袭者。 以下是双方高层互访时刻见证:
2016
12-10
展会名称:2016年香港国际秋季灯饰展览会 展出时间:2016年10月27日至30日 展出地点: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展馆展位:5B-E06
2016
10-14